2017年5月23日星期二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大学士张英的家人在老家与邻居之间有块儿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想请在朝廷做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归:“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邻家被张家之举所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很佩服張英的作派,大体能感到其中的忠恕之道。但随着年岁渐长,对这种处理方式却渐生不满。因为它貌似超脫高明,实则糊涂偷懒,实在要不得。吾国人遇事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导致政治黑暗,科技缺如,种种不足,正源于此。

首先,这样做是缺乏原則。事情总有个是非曲直。作为行政体制内首屈一指的高官,遇事不是通过司法手段或者通行的调解程序去解決,而简单地做一個高姿态,要邻居感受到他居高临下的悲憫,从而愧疚地自行修正。试想,张学士这种作派是否具备示范效应?如果是普通人,别人侵犯你的利益,你一味忍让会有什么后果?儒家讲究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作为一囯的行政长官,不应该以一种高蹈的方式來宣扬別人无法模仿的道德。孔夫子之所以批评子贡救人而拒绝奖励,就是因为子贡这种高尚的行为无法让大众去践行。而无法让大众践行的道德终究是虚空。

当然,一个大学士与普通人对垒公堂,在中国的体制下也确实不好看。大家理所当然认为官府会偏向张英,这也是张英避免与人打官司的原因。但是,一个普通人选择法律来对抗权势,并且围观者不认为他头脑进水,正是一个社会有公义可寻的证明。张学士如果有进一步的认识,把家人与他人的官司做成一个司法公平的样板,无疑会大大促进社会的进步。而不仅仅留下一个教育意味不详的民间故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