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0日星期六

奥运印象

不知道是我冷淡,还是别人装兴奋,反正从7年前倒计时起,我对奥运就没什么期盼。原来觉得遥远得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居然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人生这几年还真不经过呀。就像小时候盼望2000年似的。那么,谈谈我的几点印象吧。
之一:如临大敌的保安
每天下班骑车都经过北京饭店西北面的一个院落,常常是两扇铁门紧锁。大概6月份时,发现这个院落门口开始设了一个保安,腰杆挺得笔直,肃穆劲头儿直追新华门前站岗的武警。大概饭店会入住奥运官员,这个小院好像要存储一些什么物资。唉,有什么神圣的、重大的东东值得让一个青年这么努力地直立去护卫?
之二:不翼而飞的自行车看场
我一向是骑车上班的。王府井大街的南端,靠近东方广场旁边,有几个面积很大的自行车停车场,能停上千辆车子吧。四周都用护栏围起来,有专门的看车人,一天3毛钱。我一般都把车停在此处,然后进东方广场,找个洗手间换衣服,再上楼到公司,天天如此。7月的一个周一,我像往常一样,卡着早上的上班时间,从王府井步行街骑车飞奔而来。嗯,街道似乎有些不一样,空旷了很多,不对,停车场在哪儿?我几乎要骑过了长安街,才不得不停下来,疑惑地看着这个世界。如滚汤沃雪,似食尽鸟投林,那么大的停车场消失得干干净净。我梦魇般呆立多时,才不得不接受事实,掉头怏怏而去。
之三:骄阳下的志愿者
那应该是志愿者上街的第一天。中午,我和同事穿过长安街到对面的中远食堂吃饭。看到身着蓝色T恤的志愿者5米一个,在长安街沿线站开。我的天,那可是7月的正午,那么无遮无拦地站大太阳下面,真要有点志愿者精神。我简直连出来吃饭都不愿意。不过,后来几天看到,他们都打上了伞。
之四:我支持的费德勒、大力勤又输了
如题。还好,马琳我也很喜欢。他这次打得真不错,尤其团体对吴尚垠的一场,打法上显得很下风,不过马琳还是强悍的赢了下来。王浩可惜,感觉还是他占上风,可能临床发挥不够好,特别是最后一个球,明明上风了,偏偏回球下网。命乎?

2008年8月28日星期四

如何打造中间坚力量

注:根据6月份参加一个公开课内容整理。北京影响力企业管理公司总经理刘永忠所讲。

引子:
l 产品同质
l 价格同质
l 市场同质
在一个同质化的时代,企业如何成功?我们可以有哪些选择?(差异化、市场细分、创新、品牌、服务、人才……)。
大家讨论了很多,都是很好的见地。相信大家平时也是这么做的。但我说这么做不够。比如创新,我们董事长易发九先生有一门课《领袖的风采》,非常受欢迎,我们就准备把它制作成VCD发售。我们用加密技术做好了VCD,准备在15个城市逐个召开发布会,进行推广。但我们发现,当我们在北京开了第一个发布会,准备在上海开发布会时,盗版渠道已经在72小时内把这个VCD铺上了全国的货架。我们定价980元,而盗版只卖9.8元。在当今的环境下,无论是你的产品,还是你的商业模式都很容易被别人复制。所以创新对一个中小企业来讲,成本很高,收益却不能保障。我们可以看到有携程,就有千龙、芒果;有如家快捷,就有锦江之星;有分众,就有聚众,它们太相像了,以至于干脆合并了。再来说说服务,在一个竞争不够激烈的环境中,提高服务质量是有作用的。例如北京的服务业,由于业务量足够大,竞争不够充分,服务质量比南方明显要差。海底捞的服务好一些,生意就好得多。但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服务就成了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大家会达成一个同质化的平衡状态。服务成了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影响力给出的答案:核心高效的团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其它东西都容易模仿、复制,而唯有团队不能。所以要想成功,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骨干团队。如马云的18条好汉,史玉柱的8位跟随者,牛根生的伊利旧部。成功者莫不如此。马云从北京回杭州二次创业时,对跟随他的人提出2个条件:1、每月月薪500元;2、马云要开会,无论多晚,要5分钟内骑车到马云家。结果18人选择了追随他,共同造就了阿里巴巴的今天,而他们也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将。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开出这两个条件,有多少人会跟你?
所谓骨干,有两个特征:曰核心;曰高效。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永远都会伴随着困难、灾难、乃至破产,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情。公司能否越过这些关口,继续发展下去,就看你是否拥有这样的中坚力量。所以说,看一个总经理是否成熟练达,要看他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而不仅仅看日常事务的完成。因为员工你随时都可以从人才市场上找到,而骨干却不能马上获得,所以困难来临时,就能看出总经理平时是否培育了骨干。这是一个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所以很多人都在这上面栽跟头——由于事务繁忙而忽略了对骨干的培养。
所谓团队,有两个特征: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其中前者是区别于团伙的标志。因此,作为总经理,要建设团队,而不单单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团伙,就要在团队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作为职业人,价值观应包含忠诚、专业等内容。有了忠诚才能成为核心,有了专业才能达到高效。而只有核心高效,才称得上骨干。
忠诚价值观有4层含义:
F 忠诚于职业精神
要经得起利益诱惑,有职业操守。
F 忠诚于公司
关键在于公司是否忠诚于员工。为什么儿不嫌母丑?因为母亲对儿子有养育之恩。要想员工忠诚于公司,公司对员工也要养、育。其中养包括薪金、福利、奖金;育包括培训、参观、旅游、指导、批评等,使员工在心智、能力上得到成长。许多老总抱怨员工白眼狼、养不熟,关键在于只有养,没有育。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不是来自于薪酬,而是来自于公司是否提供了合适的成长环境和条件。高薪并换不来死心塌地,患难与共。反之,如果员工离心离德,离开时恨不能把公司玻璃都砸了,那这个公司离玩完也就不远了。
F 忠诚于客户
条件:企业自身能够承受范围之内。因为我们知道,客户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你满足他它这个需求,他还会产生下一个需求。比如今天的免费课,学员就会讲,课是不错,如果环境好点就更好了。我也想在五星级饭店来讲,但我们公司就受不了了。再如有家餐厅墙上写着“1、客户永远是对的;2、如有例外,请参考第1条”。而这只是口号,它实际上做的到吗?
F 忠诚于家庭
一个职业人,要能够承担基本责任。

案例:98年我应聘麦肯锡公司的咨询师岗位。面试者问我一个问题:当发生利益冲突时,请问你选择1)忠诚于公司;2)忠诚于职业;3)忠诚于上司;4)忠诚于客户。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测的是应试者的心态,其价值观是否符合公司的价值观,是否符合该岗位要求的价值观。大家也可以问一下自己。
所以看一个员工是否是核心,不是看他的职位高低,岗位如何。你的司机、前台,甚至保洁员,都可能成为公司的核心。但一个公司是以盈利为目标,仅有忠诚还不行,还要专业高效,否则就成了愚忠。
专业价值观包含5个方面
F 事业而非职业
凡事主动是事业成就的基础。(收银员的案例)
F 简单坚持
绝招来自于重复。(俯卧撑;政法大学的12年毕业生的服装品牌)
F 即知即行
知道→做到→悟到。(贵州一百的案例)
F 循序渐进
时间是最好的磨刀石。(蒙牛危机的案例)
F 制度化运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制度,其感受是不同的。作为职业人,永远不要挑战制度。因为制度反映的是制定者的意志,而非执行者的意志。作为执行者,只能执行。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制度,只有先遵从制度,等待有一天自己来制定制度。

总结:总经理的任务无非就是经营管理。所谓经营,是面向将来,确定方向。这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所谓管理,是针对现在,是通向未来的路径。所有的行业,无论是咨询、餐饮,还是IT、零售,都要透过人来完成。所以对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组织发展的事,相同的课题:其核心就是打造中坚力量。

问题:DELL招聘年薪60万美元的中国区经理的面试题。
DELL的一个中层会议上,某高级厂长正在主持会议。人力资源经理送来一份考评文件,里面有对该厂长去年的工作评价。厂长看完勃然大怒,当众宣称要求加薪,否则3日内离职。人力资源经理向公司董事长汇报了此事,董事长责成作为总经理的你来处理此事。此时生产正处于一年的高峰期,而从市场上寻找能胜任高级厂长的人员的周期是6个月。厂长离职,必然对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请问你打算如何处理?
提示:1、受过基本工商训练的人应该知道,在对公司高管进行处理时应遵循2个原则:双赢和不损伤士气;2、职业经理人的3个高压线:贪污、渎职和公然对抗。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雨夜

几场雨下来,北京已有初秋的味道。昨晚睡至半夜,冷风卷着雨点扑至床前,醒来听着漫天悠长的雨声,身下的竹席幽凉如水,不禁睡意全消。潇潇雨声中,仿佛就自己一个人、一张床漂浮在宇宙。想起来,悠忽之间,人生已将近过半。搜罗记忆中的听雨,能想起的却只有寥寥几次。

一次是小学二年级的课堂上,我坐在靠近前门的位置,听雨水无休止地打在窗户的塑料布上。墙角堆放着同学们的雨伞斗笠,我不断地向屋外湿透的泡桐树望去,宽阔的大叶子滴着水,远处是几张水泥乒乓球台,孤独地淋着雨。红鼻子校长撑一把油布伞经过,吓得我赶紧收回目光。偶尔一只淋湿的麻雀飞过房梁,引起一阵骚动。寒意从门口一阵阵涌入,吹向课桌下的双腿。

再有就是前2个月回老家那次了。两位老友也驱车数千里从深圳赶回老家,到达已是晚上12点。我们约着到街边夜市吃火锅。都是无话不谈的老友,在一起非常亲切和放松。约摸坐了半个钟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老板也算早有准备,把篷布四周放下,如同一个帐篷。我们继续饮酒作乐,高谈阔论。雨声之大简直盖过了我们的声音。隔一会儿就要起来捅捅帐篷顶,把积水排开。我听他们两个斗嘴,微笑着,一杯杯喝啤酒,一边想着家中床上放下的那位小家伙。

蒋捷有首虞美人很有味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如转篷,东奔西走,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雨。十分钟年华老去,焉知我没有听雨僧庐的一天?呵呵,不知那时会是何种心境。

2008年8月8日星期五

如何订阅我的博客?


呵呵,倒不是说我的博客有什么订阅价值。主要是我发现很多IT从业人员居然也不知道使用这项很有用的功能,在此拿我的博客举例演示一下,做点Web 2.0的普及工作。

首先你要有一个阅读器了,我们拿google reader来说好了,常用的还有抓虾、鲜果之类,应该是大同小异。访问http://www.google.com/reader
就可以看到一个登录界面,如果您没有google帐号,那就需要先注册一个,就不多说了。登录进去,就可以看到您订阅的文章了。比如您订阅了拉非客同学的博客,俺这边如果发了新文章,reader就会告诉你,您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看到。如此就可以把您感兴趣的网上资源都集中起来,从此以后您再也不需要到各个站点奔波就可以及时了解哪里有什么新帖子了。很爽吧?

那么,如何订阅感兴趣的网站呢?请看拉非克的博客,工具栏右半部分有一个图标,上面是一个1/4的同心圆图案,如果它是红色,表明这个网站支持RSS订阅。灰色呢,您就没法订阅了。点一下它,在地址栏中就会出来它的订阅源。把它拷贝下来,然后到您的reader中点击“增加订阅”,随后把那个地址拷贝到输入框中,选“添加”就搞定了。推荐常上网的同学一定要试一试。您会离不开它的。

持续集成之一 概念篇

从前对软件的集成与发布没有关注,近期研究了下持续集成,觉得这一块儿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支持软件开发得以工程化、工业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软件的核心是编写代码,但软件开发的目的还是要把软件发布出来给用户使用。前面的所有环节,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还有其他项目管理辅助措施如QA、配置管理等,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软件发布。所以如果不在上面的环节都一致地为最后目标做准备,那么结局就不会太美好。比如我们公司,有一两百人的开发队伍,近十年的开发经验,但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系统更新的问题。最近一两年几乎到了每次更新必出错、回退的地步。甚至造成了开发与运维部门的对立。一个部门希望尽快把新开发的特性发布出来给用户使用,另一个部门希望尽量避免更新,保持系统的稳定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更新周期长,手续繁,导致版本管理困难,版本混乱又导致更新失败次数多,更新失败导致更严格的手续,更长的更新周期。特别是运维部门内心中对更新的抵制,他不管你业务是否重要,发现一点问题就要求回退。

这其中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有技术的原因,也有个人观念、作风的问题,甚至有具体操作人的责任心等等。但如果在集成和发布环节采取更规范的做法,甚至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使用持续集成,情况可能会大幅改善。

所谓持续集成,简单地说,就是在整个项目开发阶段,不停地(一天数次)对项目作Build(构建),把每个人开发的代码集中在一起做编译连接、单元测试、代码审查和自动部署。这个概念来自于XP编程的每日构建和冒烟测试。我们知道,XP编程崇尚敏捷方法,要不停的迭代、测试,所谓的一次前进一小步。为了这个目的,96年就有人提出了每日构建的概念。而持续集成则更推进一步,要求一天多次构建。从2000年Martin Flower提出持续集成的概念,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多种工具支持这一实践。

持续集成的内涵主要有:整个项目组共享一个代码库,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得到所有的程序;及时提交代码,每个开发人员每天至少向代码库提交一次代码,当然提交前最好在本地作私有构建;提交代码自动触发构建,构建包含编译、连接、运行单元测试、作代码检查、编译结果打包部署等过程;生成构建报告,并把构建结果及时反馈相关人员;

持续集成能带来哪些收益呢?首先,可以在项目开发阶段随时得到可部署、可测试的版本。这对领导和客户来讲可是个非常大的好处,你可以向他演示你现在有了怎样的功能,使项目的可见性大为提高,也为项目及时调整、纠偏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对开发过程中向项目中引入的各种缺陷,可以更快地发现和修复。由于每天都在做集成和构建,你不必等到到所有功能都实现,最后集成阶段在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知道,发现缺陷的时间越早,修复它的成本也就越小。避免在发布起陷入集成的深潭;再者,及时反馈可给项目团队更多的信心。人们有个通性,喜欢看到变化,特别是这变化由自己引发,并朝着自己预定的方向演进。据说这也是一些人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原因。如果集成服务器不断地告诉开发人员你这一步做对了,那一步有什么什么问题,那么开发者会觉得开发过程有更多的乐趣。第四,对测试人员、项目管理者来说,也很有好处。对测试人员来说,可以更早地介入,并且每次提交给他测试的版本经过了构建阶段的自动化单元测试和逐轮的验证过程,测试的范围小且质量有相当的保证。对管理人员而言,通过构建报告可以清楚地了解项目进度,而不仅仅靠项目组报项目进度报告来了解。最后,持续集成采用一系列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劳动以及手工劳动有可能带来的偏差、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使开发人员可以把精力集中到真正需要智慧的设计、编码环节,而不是被那些环境不一致、提交编译申请等问题所困扰。

下一篇,我会介绍如何实现持续集成,及有关的工具和技术。